你曾經因為讀了一本打從心底好喜歡的書,而情不自禁地想告訴全世界、(套個Nick Hornby的說法)想逼迫你的朋友看、甚至在他看完卻不怎麼喜歡的時候發脾氣嗎?我覺得拍電影,就是要有這樣偏執的熱情,不怕被拿來和原著比較,因為你從來就沒有想和它較勁的意思,而是把改編視做一種分享的方式,用畫面去詮釋說不出的悸動、用眼神去表達一絲感同身受、用聲音去形塑文字的立體感。
你不曉得觀眾買不買單,但可以確定的是,同樣喜愛書本的讀者會很享受看電影的過程,就像和同好相互交流一樣,不約而同的想法使人會心一笑,全然不同的見解又讓人驚嘆稱奇,除此之外,最棒的莫過於讓更多人因電影而認識書本,無論是影像或文字所呈現的故事都令人津津樂道、愛不釋手。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written by Richard Yates in 1961
在《真愛旅程》尚未被搬上大銀幕之前,它是本沒沒無聞的小說,和Richard Yates受盡煎熬的軀體一同埋葬在過去,是Sam Mendes與一群優秀電影人將它挖掘出來才得以重新問世,然而四十七年前的故事攤開來卻絲毫不減當年的駭人。擅於刻劃真實醜陋的導演將作者筆下幾乎要殺人的乏味表現得淋漓盡致,鏡頭下乾淨明亮到有些虛假的郊區景色,讓生活其中的人物像塑膠玩具般不痛不癢。Leonardo DiCaprio在壯年軀殼下有著疲憊不堪的靈魂,Kate Winslate則勉強撐著一臉快被侵蝕的笑容,革命路上的模範夫妻在現實的邊緣拉扯,隨時都有可能崩毀的不安讓人坐如針氈。而小說即便沒有視覺的衝擊,卻打從故事的第一個字開始就已紮入了最後一根稻草,精準的文字直攻心脾。
Atonement (2007) written by Ian McEwan in 2001
Ian McEwan以獨到的思考和筆觸寫下《贖罪》這般原創的故事,其敘事技巧獨樹一格、難以駕馭,但合作無間的導演Joe Wright和編劇Christopher Hampton卻跳脫了文字精緻的框架,把握電影本身的優勢盡情發揮。小說重於描寫個體的獨特性和複雜性,巧妙地呈現Briony內心世界與現實的微小落差,而Robbie和Cecilia的短暫交會僅以第三人的觀察角度輕巧而無聲地帶過。電影則強化了愛情的昇華,從壓抑的慾望、迸裂的火花、深遠的思念、到最後永恆的瞬間,導演運用極致美麗的影像和細膩豐富的表演提高情感的廣度及深度,無論是Keira Knightly一席綠絲綢禮服或是James McAvoy一個不經意觸碰咖啡杯的動作,舉手投足間處處扣人心弦。
About a Boy (2002) written by Nick Hornby in 1998
我想,大概很難再找到像《非關男孩》之於原著小說,那樣親密又契合的關係了吧。儘管兩者收尾的方式大相逕庭:小說以Nick Hornby一貫的愛樂成痴及誠實幽默,讓Marcus在Kurt Cobain離世的那天經歷了一場荒謬的劍橋之旅,電影則維持喜劇的格局安排大家在一場校園才藝比賽中和好如初。但是兩者的角色靈魂和故事基調卻如出一轍,讓人不禁懷疑導演兼編劇Chris& Paul Weitz是不是借用了作者的腦袋拍電影?翻開書本你會驚訝地發現,電影首尾呼應的那句「No man is an island.」竟是導演/編劇們的神來一筆;而光看著Hugh Grant和Nicholas Hoult的表情,書中的文句便不時浮現,彷彿你看穿了他們的心。小說創造了電影,而電影完整了故事,它們是不分彼此、緊密相依的,這是如此難能可貴的默契!
(原載於 24電影誌No.3)